在互聯網高速發(fā)展的今天,網絡暴力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。為增強師生法律意識,共建清朗網絡空間,紹興市柯橋區(qū)職業(yè)教育中心特邀法治副校長、柯橋區(qū)公安局安昌派出所丁梁烽警官蒞臨學校,為大家?guī)?ldquo;拒絕網絡暴力,弘揚傳統美德”專題講座。丁警官長期深耕未成年人法治教育領域,曾開展數十場校園普法活動,用生動案例為同學們筑牢法律防線。
講座圍繞“網絡暴力:看不見的‘大魔王’”“見招拆招:打敗網絡暴力‘大魔王’”“傳統美德:不能在網絡世界缺失”三大板塊展開,丁警官結合校園實際案例,為師生上了一堂兼具警示性與教育意義的“網絡文明課”。
“一張朋友圈的自拍照,可能被惡意截圖配文‘博眼球’;一條無心的評論,可能演變成集體攻擊的導火索……”講座中,丁警官通過PPT展示了多起校園網絡欺凌案例,“網絡暴力就像躲在屏幕后的‘大魔王’,它看不見摸不著,卻能精準攻擊青少年的心理防線。”警官指出,校園網絡暴力常以“玩笑惡搞”“群體跟風”等形式出現,具有隱蔽性、擴散快、傷害持久等特點,不僅影響受害者的學業(yè)與生活,更可能埋下心理隱患。
網絡不是法外之地,所謂的朋友圈,QQ表白墻\微信表白墻更不能是網絡暴力的實施場所。針對“如何打敗網絡暴力‘大魔王’”,警官從“預防—應對—修復”三方面給出建議:預防階段:強調“三思而后發(fā)”,提醒學生謹慎發(fā)布個人信息,避免在情緒沖動時發(fā)表過激言論,“朋友圈的‘隱私設置’不是擺設,學會保護自己的數字痕跡。”應對階段:若遭遇網絡欺凌,需立即保留聊天記錄、截圖等證據,第一時間向家長、班主任或學校保衛(wèi)處求助,必要時可報警處理。警官特別提到,學校已建立“校園網絡安全應急小組”,24小時接受學生反饋,確保“發(fā)現一起、干預一起”。修復階段:鼓勵受害者及時進行心理疏導,“不要獨自承受傷害,學校的心理咨詢室和老師永遠是你們的后盾。”
“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,這些傳承千年的美德,在網絡時代更需要被堅守。”丁警官結合傳統文化,強調每個人的發(fā)言都應遵循道德底線,指尖的溫度應當傳遞善意而非傷害。丁警官呼吁學生在網絡空間中積極傳播中華優(yōu)秀傳統文化,倡導仁愛、禮讓、誠信等傳統美德,營造和諧、友善的網絡氛圍。
據悉,此次講座是柯橋區(qū)職教中心“校園安全月”系列活動之一。學校后續(xù)將從三方面深化網絡安全建設:一是聯合網信部門升級校園網絡監(jiān)控系統,及時預警不良信息;二是開設“網絡文明”主題班會,將相關內容納入德育課程;三是建立“學生心理互助小組”,通過同伴支持緩解網絡暴力帶來的負面影響。“校園安全不僅是物理空間的守護,更是精神家園的呵護,拒絕網絡暴力、弘揚傳統美德,需要家庭、學校、社會三方協同,希望每個學生都能成為網絡文明的傳播者,讓校園成為充滿善意與溫暖的安全港灣。”校安管辦主任樓橋峰如是說。
此次講座為筑牢校園網絡安全防線、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注入了新動力。隨著互聯網與青少年成長的深度融合,柯橋區(qū)職教中心正以實際行動探索“傳統美德+現代技術”的安全教育新模式,為培養(yǎng)“德技并修”的新時代技能人才奠定堅實基礎。(魏明琥)